汉朝人物东瓯王简介【求医】
汉代人物
中文名:东瓯王
所属地:浙江
姓氏:姒姓欧阳氏
代表人物:摇
重要事宜:抗秦反秦,助汉击楚。
东瓯王后:摇的王后为楚国长令郎熊氏
东瓯王贵爵
东瓯王驺摇,是越王无疆次子蹄的六世孙,姓欧阳氏。驺氏是秦始皇平越后所赐之姓,意谓征服之良驹,故史乘中将欧阳摇纪录为驺摇。战国时一样平常称工资氏,而不称姓,故在战国称欧阳摇,而不称姒摇。所谓姒姓,是尧帝赐禹王的姓氏。
勾践到摇的东瓯国君世系表以下:
勾践(战国时封越王)→鼠与→不寿→翁→侨伯→侯→无疆(伐楚为楚威王所灭)→蹄(欧阳宰勋,首任东瓯王)→伟→鸿业→海宇→伯历→安朱→摇
摇的父系表
勾践(战国时封越王)→鼠与→不寿→翁→侨伯→侯→无疆(伐楚为楚威王所灭)→蹄(欧阳宰勋,首任东瓯王)→伟→鸿业→完→庸→谟→摇
关于"东瓯国"的纪录,温州市的史料纪录较为细致:秦代末年,爆发了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农人大叛逆。六国贵族和上级仕宦也纷纭拥兵抗秦,一时群雄蜂起。这时候,散居在瓯越间的越王勾践第十三世孙驺摇,也带领义师扈从鄱阳令吴芮投入灭秦的激流。秦亡以后,又资助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立下了军功。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汉王朝在瓯地竖立了一个"东瓯国"(区域相称于今温州市和丽水、台州区域的局限),封驺摇为东海王,世称东瓯王。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闽越国兴师攻击东瓯国,汉武帝派中医生庄助从会稽兴师,浮海救济东瓯国。汉兵还未抵达,闽越王便已闻讯撤逃。东瓯王望(驺摇的子孙)因忧郁闽越兵再度围攻,要求汉武帝赞同,带领族属吏卒四万多人北上,被安装在江淮流域的庐江郡(今安徽舒城一带)寓居。
东瓯王存在时候
东瓯国从竖立到崩溃,固然唯一55年,但它充分说明在该城区历史上涌现的第一个行政建置,就将温台两地密不可分地连系在一起。
东瓯王地理位置
至于东瓯国的都城,温州处所史料称其"建在温州区域(一说在今永嘉县罗浮区)。"但至今还没有发明遗址。而在温岭,则至今仍保留着古城遗址。据宋《嘉定赤城志》纪录:"故城在黄岩县东南三十里大唐岭东,外城周十里,内城周五里,高二尺,厚四丈,有洗马池,九曲池,故宫基址,崇十四级。城上有高木可数十围。"后经有关部门实地调查,外城墙断续可见,东城墙仍生存高2米,长40米;南城阙突出依稀可见,西城墙尚生存高3米长80米。内城只存陈迹,已很难找到城墙。全部古城面积经实测约100万平方米,与文献纪录符合。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宋伯谦师长教师和浙江博物馆研究员汪济英馆长审定,以为这是一座范围较大的故宫基本。这座故宫遗址虽未经考古挖掘,但与徐偃王干系极大,应当先前是徐偃王故宫,到了西汉早期代而换之成为东海王驺摇的故宫。
东瓯王汤和(1326—1395年),字鼎臣,汉族,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人,明代开国功臣,军事家。洪武四年(1371年)拜征西将军,率廖永忠、杨璟等部由瞿塘趋重庆,雄师进至重庆,明玉珍病逝,其子明起落明。从徐达北伐,伯颜帖木儿降。晋封为信国公。洪武十八年(1389年)辞职归里,赐第凤阳。后应朱元璋之请,出山到内地预防倭寇,选浙东民五万八千余人戍守,使倭寇不敢轻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没法发言,见到朱元璋时,嘴角留着涎水,支撑着向他施礼。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八月卒。追封东瓯王,谥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