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濟南迎來能源行業的一個重要時刻——固德威“源網荷儲智”齊魯聚能論壇現場,百余位嘉賓聚焦新政下的能源變革。
山東省太陽能行業協會秘書長張曉斌表示:“85%的機制電量托底,15%的現貨市場突圍,這是分布式光伏的‘生存數學題’。”數據印證著挑戰:山東分布式光伏模擬競價上限落至0.34元/度,而光伏20年度電成本已跌破0.1元關口。
能源系統從“行政配給”向“市場定價”的深層變革已展開。全國統一電力市場交易電量占比突破63%,新能源裝機占比超40%,新型儲能規模達3000萬kW——當風光電占比突破18.6%的臨界值,電力系統的 “平衡密碼” 被重新改寫。
固德威方程式:從設備到系統的升維之路
固德威副總裁王英歌
論壇上,固德威副總裁王英歌介紹ESA261kWh儲能系統,數據曲線如心跳般躍動:“125kW的功率、261kWh的容量,體積比同行小30%,這是能源管理的‘神經中樞’。” 這套系統搭載的 AI算法,如同精準的鐘表匠,能提前15分鐘預判光伏出力與負荷波動,實現多臺儲能的協同調度。
這種技術突破源于五年前的戰略遠見。當“531 新政”讓行業陷入低谷時,固德威已開始繪制“源網荷儲智”藍圖。廣德零碳小屋的光伏瓦等光電建材,既是建筑的表皮,也是108.8kWp 的發電單元;蘇州智慧能源大廈通過光儲充系統,讓20%的綠電在樓宇間循環,年減排二氧化碳2950噸——這些場景不是技術展覽,而是源網荷儲一體化的樣板和能源民主化的生動注腳。
“我們不是在賣硬件,而是在搭建能源互聯網的‘基礎設施’。”智慧能源事業部副總經理戴晨松博士的論斷,揭示了固德威的轉型本質。在山東某園區,虛擬電廠如同看不見的手,聚合 50家企業的用電需求,通過算法實時調整負荷,單月參與電力交易獲利20萬元。
這種“負荷資源化”的創新,讓能源系統從“單向流動”變為“雙向互動”。
儲能破局:從“價格博弈”到“價值重構”
行業現場的一些交流,透露著焦慮:“湖北現貨電價一天波動40%,傳統儲能模式就像紙糊的船。” 數據顯示,江蘇、湖北優化分時電價后,儲能收益率下降超25%,行業正經歷從“粗放套利”到“精細運營”的蛻變。
儲能領跑者聯盟秘書長段明星的比喻切中要害:“儲能不應是簡單的‘電力倉庫’,而要成為能源系統的‘瑞士齒輪’。” 在山東某食品加工廠,固德威 “光儲直柔” 系統如同精密儀器,將光伏、儲能與生產線精準咬合,綠電自給率從20%提升至75%,電費支出銳減40%。這種“自發自用 + 動態交易”的模式,讓儲能從單一的電量套利工具,進化為包含輔助服務、綠證交易的價值復合體。
光伏企業向光儲轉型的路徑逐漸清晰。江蘇省光伏產業協會光儲專委會秘書長仲宏君提出“三級跳”策略:從技術同源的設備集成,到“微電網 + 綜合能源”的場景創新,最終實現“數據驅動+生態協同”的高階形態。固德威與山東氫谷的合作,正是這種邏輯的實踐——前者提供光儲充熱技術,后者進行鏈接和資源整合,共同構建 “綠電生產-綠電應用-零碳制造”的閉環。
生態協同:當技術流遇見資本鏈
論壇現場的戰略簽約,恰似能源產業鏈的“化學反應”。固德威與浙江西儲、浙銀金融租賃、通合新能源、華夏金融租賃的合作,不僅是資金的注入,更是“技術基因+資本血液+場景土壤”的生態重組。浙江西儲董事長施銀峰的感慨頗具代表性“在新政洗牌期,只有‘技術硬核+資本韌性+場景粘性’的組合,才能穿越周期。”
左滑查看更多
這種協同模式在山東結出碩果:城投公司統籌資源,金融機構提供長期資本,固德威輸出技術方案,三方合力推動工業企業的光儲改造。“政府搭臺-市場運作-企業唱戲”的機制,正在破解分布式能源的投資困局,讓“自發自用+儲能+市場化交易”的模式落地生根。
當固德威的智慧能源WE平臺接入第1000個工商業用戶時,一個新的能源生態正在成型。在這里,每個用戶既是能源的消費者,也是系統的調節者,通過數字技術實現“產消一體”的良性循環。
未來啟示:在變革中尋找確定性坐標
“面對市場波動,唯一的確定性是打造適應變化的能力。” 固德威儲能業務總監胡建飛的話擲地有聲。這種能力,體現在固德威工商業儲能系統的多重安全冗余設計,藏在虛擬電廠的電價預測模型中,更顯現在與用戶共擔風險的合作模式里。
固德威的實踐揭示了能源轉型的底層邏輯:在政策與市場的雙重驅動下,企業既要做技術創新的“深耕者”,也要做生態協同的“鏈接者”。
當能源行業從“規模擴張” 轉向“價值挖掘”,那些能將技術優勢轉化為用戶價值、將行業痛點轉化為創新場景的企業,終將在洗牌中占據先機。
這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進化之旅,但方向已然明確:不是設備的簡單疊加,而是通過 “源網荷儲智”的系統協同,讓每一度電都承載著效率的提升、成本的優化與生態的改善。不僅是企業的轉型故事,更是中國能源從“傳統模式”邁向“新生態”的生動注腳。
文章來源:新華社
加入我們